曾国藩为何不禁止金陵的灯船[组图]
唐毅斌/文
清朝,1864年7月19日,曾国藩的湘军在曾国荃的指挥下攻克了天京(清朝称为金陵,今称南京)。几个月过后,秦淮河畔被战火摧毁多年的灯船逐步恢复起来。但是,此时,有六安县令急忙请示郡守,并下令禁止灯船的活动。第二天,郡守请示曾国藩,曾国藩说:“吾闻淮河登船,尚落落如曙星,吾昔偕过此,千艘梭织,笙歌彻宵,洵承平乐事也。”曾国藩此番表态之后,更让属下买船游览,同时,命令江宁、上元两位县令设宴款待太守。从此以后,秦淮河畔士女笙歌,画舫灯船愈加兴旺,商贾云集。因为战乱逃走的当地居民陆续回来……曾国藩在攻克金陵之后,不仅不禁止灯船画舫的萌生,反而积极地恢复这些秦淮景色,似乎有喜好游玩之嫌,其实,曾国藩此举,无疑是为了金陵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。
曾国藩支持恢复金陵灯船,无疑是给当地人下了一个安民告示:这里平安了,大家可以回来了。而实际的效果,恰恰印证了曾国藩的英明决策。
攻克金陵之后,曾国藩更修缮了被战火损毁的贡院,当年开始考试。这一招儿也是稳定局势的重要举措。这些文人考试的成绩可以不去问,仅仅这些文人就成了无数个宣传员,向各地宣传金陵被攻克之后的繁荣盛况。
除了以上这些措施之外,曾国藩更修缮了当地的人文景点,修建了当地的书院。这一系列文化活动无疑为尽快恢复战乱之后的金陵起到了促进作用。如今很多地方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,实际上也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再现。只不过如今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实际效应早已超越了大清朝。
评论